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近日飞抵中国天津,出席上合组织外长理事会会议个人股票配资,并计划与中国外长、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举行双边会谈。此次访问正值中东局势持续升温、伊美、伊以矛盾激化之际,德黑兰明确将中俄视为关键战略对话伙伴,外交行程被赋予特殊使命。
上合不受西方国家主导(资料图)
阿拉格齐此行首要任务是向中俄同步中东最新动态,重点聚焦伊核谈判停滞及以军威胁升级情况。自特朗普政府任内美军空袭伊朗三大核设施、以色列持续暗杀核科学家后,伊核谈判陷入“信任重建”僵局——伊朗浓缩铀丰度维持在60%,接近武器级门槛,却强调愿在平等前提下恢复对话。同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要求伊朗将导弹射程限制在480公里以内,威胁对远程打击能力实施“毁灭性打击”,地区军事冲突风险骤增。
伊朗对中国存在明确的双重期待。经济层面,中国承担其90%的出口石油采购,6月对华原油出口量飙升至日均180万桶,成为德黑兰对抗美西方制裁的核心外汇来源。此次访华需巩固这一贸易通道,应对美国对涉伊航运公司的次级制裁威胁。安全层面,伊朗希望中国“在中东发挥更大影响力”,通过外交施压或有限军事存在威慑美以,避免其重复2020年核设施遭袭的被动局面。
内塔尼亚胡政府将伊朗核计划与远程导弹视为“生存威胁”,继暗杀12名核科学家后,正推动对伊朗核设施的新一轮空袭。以军方评估认为,若伊朗导弹射程突破480公里,其本土90%的关键目标将处于打击范围内,因此不惜以“军事红线”倒逼伊朗自我设限。这种激进策略已引发地区军备竞赛——伊朗公开新一代离心机产能,并暗示将以“对等威慑”回应袭击。
美国一方面延续对伊“极限施压”,5月曾威胁加强制裁导致对华石油出口短暂回落;另一方面因忌惮中东全面战争拖垮大选布局,对以色列的报复行动划出“禁止攻击核设施”的红线。美以领导人近期通话频繁演变为争吵,暴露两国在“是否接受伊朗拥核门槛”问题上的深层分歧——美国更倾向于留谈判空间,以色列则坚持军事解决优先。
伊朗希望巩固中伊石油贸易(资料图)
中方对伊朗的经济诉求持开放态度。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伊原油贸易额同比增长17%,人民币结算占比提升至85%,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正研究设立伊朗原油专版。中国外长在会谈中明确表示,支持伊方“抵御强权政治”,但合作集中于“互利领域”,暗示能源采购、北斗导航系统合作等非敏感领域将持续推进,而涉及第三方制裁的金融通道创新仍需审慎。
中国对伊朗的安全诉求保持清晰边界。外交部多次强调“反对使用武力”,但未承诺实质性军事威慑。
分析指出,中方当前战略重心在台海、南海及周边安全,中东事务以“劝和促谈”为主——2023年成功斡旋沙伊复交已证明外交调解能力,但向波斯湾派驻常设军事力量、直接制衡美以等行动,与“不结盟”原则及成本收益评估不符。
伊朗作为2023年加入的上合新成员,正试图将该组织转化为“反制裁联盟”与安全对话平台。拉夫罗夫在会谈中提议加快“俄伊朝天然气走廊”建设,呼应伊朗“能源联动”构想;中方则推动上合框架下的“核不扩散工作组”,为伊核问题多边谈判创造缓冲空间。这种机制化合作虽无法替代双边诉求,但为伊朗提供了对冲美西方孤立的战略依托。
德黑兰清楚,中俄支持存在天然边界——俄罗斯受困于俄乌冲突,难以实质介入中东;中国优先考量本土安全。因此,伊朗在寻求外部支持的同时,同步强化自我威慑能力。这种“外交求援+军事自助”的双重策略,折射出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
伊朗外长(资料图)
中东当前的“准战争状态”短期内难以缓解:以色列国内政治压力迫使内塔尼亚胡寻求“军事政绩”个人股票配资,美国大选周期加剧政策摇摆,伊朗则需在经济制裁与尊严捍卫间寻找临界点。中国的角色注定是“有限介入者”——扩大能源合作稳定全球油价,发挥外交影响力避免局势失控,但不会成为“地区安全担保人”。这场外交博弈最终印证:在单极霸权衰退的背景下,任何区域性安全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本土力量的自主协商与大国的克制配合,而“选边站”式的旧模式,正被更务实的多极协同所取代。
港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