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被视为“荒唐皇帝”的代表,沉迷游玩、不理朝政,却没人注意到,他留下的3大战略布局个人股票配资,远比很多“勤政之君”更有远见。
正德皇帝朱厚照,一位被历史标签误读的帝王,若非英年早逝,明朝的命运或许将彻底改写。
他不但敢亲征塞外、收复河套,更暗中布局南北,对内对外一盘大棋悄然展开。
为何说“若正德不死,明朝不亡”?
一个皇帝的"空白支票"和一场叛乱正德十四年六月,江西南昌城里炮声隆隆。
宁王朱宸濠扯起了造反的大旗,手下兵马有七万之众。
消息传到北京,满朝文武都慌了神。
展开剩余92%这时候朱厚照做了件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事——他给了王阳明一张空白敕令。
什么叫空白敕令?就是盖了皇帝大印的空白圣旨,上面一个字都没写。
王阳明拿着这张纸,想写啥就写啥,想调谁的兵就调谁的兵。
这相当于把整个江西的生杀大权都交给了一个人。
"陛下,这太冒险了!"兵部尚书在朝堂上急得直跺脚,"万一王阳明也跟着造反,那可如何是好?"
朱厚照只是淡淡一笑:"朕相信他。"
事实证明,这份信任没有给错人。
王阳明拿着空白敕令,在江西如鱼得水。
他搞出个"十家牌法",把老百姓十户编成一组,互相监督。
哪家有陌生人进出,哪家囤积粮草兵器,立马就能查出来。
叛军想在民间藏身?门都没有。
仅仅用了三十五天,王阳明就把声势浩大的叛乱给平了。
朱宸濠被活捉的时候还在纳闷:"我七万大军,怎么就这么没了?"
王阳明平叛后上了一道奏折,里面提到他的"知行合一"理论。
朱厚照看完,大笔一挥批了两个字:"大善"。
这两个字的分量可不轻,等于是把心学从书斋里的空谈,变成了治国理政的实践。
豹房里的秘密武器提起豹房,后人总说这是朱厚照寻欢作乐的地方。
其实这地方的真面目,比大家想象的精彩多了。
正德十三年春天,葡萄牙使团的皮雷斯踏进豹房大门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
这哪是什么游乐园?分明是个超级兵工厂!工匠们正在拆解一门佛郎机炮,零件摆了一地。
朱厚照亲自在旁边指挥:"这里再改改,太重了,单兵扛不动。"
经过几个月的折腾,一种新武器诞生了——正德手铳。
这玩意儿比老式火铳轻了一半,威力却大了三成。
更妙的是,装填速度快了不少,一个士兵能顶过去两个人用。
豹房里还有个更厉害的制度叫"武臣廷推"。
每个月,朱厚照都会把武将们召集到这里,当场考核谁行谁不行。
有个叫江彬的小兵,家里穷得叮当响,在军中默默无闻十几年。
一次廷推上,朱厚照看他演示刀法,连声叫好:"这才是真本事!"当场就提拔他当了边军大将。
文官们看着眼红,却只能干瞪眼。
以前选将的权力都在吏部,现在皇帝亲自过问,他们插不上手了。
有个御史实在忍不住,上折子说豹房"有伤国体"。
朱厚照的回复很简单:"国体是靠实力撑起来的,不是靠嘴皮子。"
海上来了大买卖正德九年的广州港,比过年还热闹。
一支庞大的商船队浩浩荡荡开进港口,桅杆林立,遮天蔽日。
船上装的都是好东西——爪哇的香料、暹罗的象牙、满剌加的锡器。
市舶司的官员数钱数到手软,那一年光是关税就收了二十多万两白银。
这一切都源于朱厚照的一个决定:放开海禁,允许民间商人"持照出海"。
以前出海做生意,得挂着朝贡的名头,手续繁琐不说,赚头还少。
朱厚照大笔一挥:"只要有通行证,想去哪儿做生意就去哪儿!"
海商们乐坏了。
泉州的林老板组了个船队,带着瓷器丝绸下南洋,回来时船舱里塞满了香料。
他激动地跟人说:"做了大半辈子生意,头一回这么痛快!"
朱厚照还推广了一项航海技术——牵星过洋术。
这是用星星定位的方法,精度比以前高了三倍。
有了这技术,船长们再也不怕在大海上迷路了。
一个老船长感慨:"以前出海靠天吃饭,现在看着星星就知道该往哪儿走,稳当多了。"
海贸一开,钱就像流水一样涌进来。
朝廷用这笔钱造了新船坞,还画了"银元宝船"的图纸。
这种船肚子大,能装货,后来戚继光打倭寇的福船,就是从这个图纸改进来的。
火炮轰出来的和平正德十一年深秋,塞外的风刮得人脸生疼。
朱厚照穿着战甲,站在应州城头,望着远处黑压压的蒙古骑兵。
身边的将领劝他:"陛下还是回京吧,这里太危险了。"
"朕不走,"朱厚照摆摆手,"今天就要让小王子知道,大明的炮火有多厉害。"
战斗打响了。
蒙古骑兵像潮水一样冲过来,迎接他们的是密集的炮火。
明军用的是三线轮射战术——第一排放完炮,立刻蹲下装弹;第二排接着开火;第三排再补上。
炮声此起彼伏,一刻不停。
蒙古小王子骑在马上,看着部下一批批倒下,心里直发毛。
他手下的勇士冲了几次,都被炮火打了回来。
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退。
战后清点,明军阵亡不到百人,蒙古人的尸体却铺了一地。
消息传开,北方各部落都老实了。
整整五年,没有一支蒙古军队敢大规模南下。
朱厚照打完仗没有马上回京,而是在宣府搞起了改革。
他设立了"军镇特区",边将可以就地处理军务,不用事事请示北京。
以前调个兵,公文来回得走一个月;现在边将说了算,说打就打。
这个制度的好处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边军的反应速度快了,战斗力也强了。
后来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用的赣南边军就是受益于这个制度——训练有素,指挥灵活,打起仗来虎虎生威。
戛然而止的改革梦正德十六年三月,扬州的春天已经很暖和了。
朱厚照来考察漕运,心情不错。
他站在船头,指着运河对随从说:"等海贸再发展几年,咱们就不用这么依赖漕运了。"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畅想未来。
船突然侧翻,朱厚照落入水中。
等救上来时,已经奄奄一息。
没过几天,这位雄心勃勃的皇帝就咽了气,年仅三十岁。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动。
正在江西讲学的王阳明听说后,三天没有说话。
豹房里的工匠们停下了手里的活计,新式火器的研发就此中断。
海商们正准备组织更大的船队下南洋,突然接到通知:新皇帝要重新考虑海贸政策。
嘉靖皇帝继位后,一切都变了。
豹房被废弃,武臣廷推取消,海禁重新收紧。
文官们松了口气,又可以按老规矩办事了。
朱厚照的那些改革,就像春天的花朵,还没完全绽放就凋谢了。
有个老臣后来私下说:"正德要是再活二十年,大明朝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结语朱厚照死的时候才三十岁,他的改革也跟着一起埋进了土里。
后人骂他荒唐,说他不务正业,却很少有人去想,这个年轻的皇帝其实看得很远。
他知道靠火炮能打赢仗,知道开海贸能赚大钱,知道武将也需要机会。
可惜老天爷没给他时间个人股票配资,一场意外就把一切都断送了。
信息来源: 《明实录·武宗实录》 《明史·武宗本纪》 王阳明:《传习录》 《明代海外贸易史料汇编》 《明代火器技术史》发布于:山东省港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