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下午,“海派乡村新图景 贤韵江南润申城”——“十五五”规划人民建议征集市民圆桌会在奉贤区奉城镇联民村乡村会客厅举行。
来自农业农村、科技教育、规划设计、乡村治理等各领域的代表围桌而谈,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提质”“乡村治理优化”等话题踊跃建言。市、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现场聆听,与建议人面对面互动答复。
人民建议征集活动现场。
为产业振兴“量体裁衣”
作为活动的东道主,奉贤区奉城镇镇长汤琮璀率先发言。他说,乡村振兴不仅靠热情,更要把空间、配套和产业三件事做细做实。
“我们有4.25万亩耕地,但不少都租出去了,租给谁、怎么用,其实很有讲究。”汤琮璀建议,对于发展思路不清、能力偏弱的承包方,政策上可以给予一定引导和支持,让农田真正“种出效益”。
此外,他还提到“配套跟不上”的现实问题。一些网红村游客多了,但停车难、道路挤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希望全市层面在用地政策和资金上能更灵活一些,给民宿、农旅研学等新业态更多支持。”
如果说汤琮璀的建议体现了政策与产业对接的“系统路线”,那么庄行镇群超农业合作社的“00后”副理事长顾永豪则代表了“青年下田”的实操路径。
这位被大家亲切称为“农民伯伯”的新农人的建议具体而实在:优化农业用地备案流程,建设在线备案系统,提升效率;建立农业设施资产评估机制,推动设施抵押贷款,“让现代农业也能有金融支持”;试点“基本农田三年一签、设施农用地十年一备案”,引导企业长期投资。
他认为,农业合作社要“真金白银地干事”。“很多农田都是租了转手出去,甚至我们自己村里的地也是。真正能带动集体增收的,是敢自己下地、敢自己干的人。”
田野之美要落地为宜居之实
乡村不仅要有发展,更要宜居宜业。在“城市测量师行”乡村振兴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巍看来,当前部分乡村项目“重建设轻运维”的惯性仍在。
他建议,在片区开发前期即介入经济师或评估师角色,协同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排摸“三块地”资源(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农房、设施农业用地)。
“要提前算好账、算明白账,把产业导入、资产运营的路径讲清楚。”陆巍表示,以增收为目标优化设计和实施逻辑,才能真正让乡村项目“建得好、运营得起、可持续”。
上海交通大学的章竞瑾教授则从“高质量就业”入手,关注人才如何在乡村“留下来、干下去”。她建议,应鼓励村镇打造乡村振兴品牌,引进辐射全产业链的优质经营主体。同时,依托党建平台对接高校科研力量,鼓励青年师生走进乡村,以“揭榜挂帅”方式对接实践课题,既服务乡村发展,也促进人才成长。
“一个村有品牌、有平台、有项目,自然就有吸引力。”她说,乡村振兴不能只看地头菜价,更要看背后是否有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村子还得村民自己“守”
建设美丽乡村,关键还在“人”。青村镇党委书记刘伟带来的发言,不仅引起在场干部的频频点头,也让不少村民代表会后主动请他“再聊聊”。
“现在乡村越来越‘城市化’,但城市治理的逻辑不一定适用于农村。”他直言,如今不少村委会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第三方服务,比如清洁巡查,“花了几十万后,村民反而觉得和自己没关系了。”
他呼吁“把村民自治真正‘用起来’”。“比如让村民自己扫自家门口,或者每家轮班,有时候反而请第三方更有效果、更可持续。”
谈到村集体增收,他语气坚决:“合作社要下场种地,农业不是没有前景,是我们不愿干。”在他看来,种地不仅是务农,更可以连接起科技与文化,“比如茅台承包土地,你以为人家是种水稻?其实是用稻田给茅台打广告,一亩租金高达一万元。”他称之为“逆向发展”——不是工业反哺农业,而是农业通过创意和产业联动反哺工业。“村集体要想富起来,就得真干、实种、敢闯。”
整场市民圆桌会持续近两小时,现场不时响起掌声,也不乏“金点子”激起“头脑风暴”。活动主办方表示,将对建议内容进行分类梳理、评估采纳,推动部分切实可行的建议纳入“十五五”规划编制体系,真正实现“从群众中来,到政策中去”。
据介绍个人股票配资,本次圆桌会是奉贤区“1+1+4+N”系列市民圆桌活动的重要一环,未来还将陆续开展不同主题、不同人群参与的征集交流,涵盖数字乡村、老龄社会、社区治理等重点领域。
港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